首页 > 都市言情 > 烟雨楼 > 寂寞紫薇观

寂寞紫薇观(1/2)

目录

就在这江南秋雨绵绵的天气里, 老太妃的风湿骨痛又犯了。

老太妃是先皇在的时候最规矩的贤妃。当时的父皇还是一个王爷。父皇没有生母, 老太妃那个时候就对父皇特别照顾。所以父皇跟她感情很好。先皇龙御归天之后, 老太妃自请到翠庐山紫薇观带发修行, 并且还改名道号“慧空”, 从此就一直住在那里。

我小时候因为爱玩, 常吵着出宫, 所以父皇就把我送到紫薇观里去陪老太妃。她待我很好,我也叫她阿奶。后来长大了,我就常去那里玩, 并且到了那里也不带多少宫女,就小衡一个,我们两个帮着阿奶干活。

紫薇观在翠庐山上。翠庐山则在江北, 还要过了临淮才能到。号称“奇秀甲天下”, 风光无限,有翠庐七十二峰, 峰峰奇秀俊美, 叠嶂幽邃。是以自古游人无数。所以为了方便游人往来, 沿着翠庐山就修了一条驿道。

从这儿往南可以过长江, 到金陵, 再往南就是整个江南;往北可以直达北燕。北燕的边陲重镇——平州, 从这儿往北走半个月就可以到。

翠庐山真的就像个香炉,周围群山环绕,当中一个坑凹下去, 紫薇观就安在这小坑里。真可以说是藏得恰到好处, 怎么都不会有人打扰。外面的一切这里都听不到,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早晨从观里的高台上站着,四下里一望,翠庐山七十二峰就像侍女一样一众罗列开来,低眉颔首地听从你的召唤。

紫薇观的后面就是一条山溪,溪水不太深,水中的卵石全呈现青白色,绕着弯就弯过了紫薇观,往下游奔去了。

紫薇观是在翠庐山的怀抱里小心地被藏着,要从山下上到这里来可不大容易。须得绕好几个弯,钻几个洞,才能到的。我们每次,都是有紫薇观的尼姑来山下迎接,然后领着我们去,要不然还真不好走。

这次去探望老太妃,少不得又要住一个月。不过我在金陵也没什么事,正好又可以躲过许之凌整天和我扯在一处的烂桃花。只是有一点,我得离开金陵一个多月。这样就更见不着李承汜了,而且简直是音信全无。

可是即便留在金陵,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一样见不到。也再没有见的理由。

☆☆☆☆

我们过了江,仁轩护送我们又过了临淮,走了二日,终于望见了翠庐山旖旎的山影。仁轩就把我们送到这里,因为到了这儿就有山上的人下来接应。

我们也没什么行礼可带,所以一路走来还不是很累。坐着马车,眼看远处的山影越来越近。正是秋雨过后的一个阴天,天空惨白,望人峰的峰顶上拖着一溜淡淡的云,半山腰全被云所围,看不到山尖。没有阳光的照射,山色就显得浓黑了许多,沿着苍白的天空画出曲曲折折的优美山形,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

在山脚下下了马车,就得沿着山间小路一路向上。路旁秋意渐浓,秋树落叶纷然。山路曲折往复,偶一转弯,看得见远处深谷,层林尽染,树树秋色。

走了没有很高,从山路上分出一条岔路。我们沿着岔路继续往里走。这里的人便少了。于是就一直走到了翠庐山的山洼里,紫薇观终于到了。

观里的人早已提前数天准备,所以房间什么的都已经收拾好,进去了就可以住。我先去看了老太妃,她老人家自是十分高兴,而且看着精神很好,哪里有生病的样子?我们就在紫薇观住了下来。

观里的日子过得很慢很平淡,每天很早睁开眼,推开门就听见满山群鸟乱鸣,各种名目,比宫里的雅乐还要热闹。师太们开始洒扫庭除,有一个小尼姑叫妙心的,专门负责在这个时候喂鸽子。

紫薇观里是养了一群鸽子的,白的居多,也有几只黑的,每天中午和夜里飞回,其余时候皆在外。我有时候也帮着喂,这些鸽子不怕人,敢到你手上吃东西。但是既然有了这等好事,其他的鸟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于是也常有几只山里的鸟跟着吃,妙心也并不驱赶,时间长了它们也都大胆,敢和人亲近。

早上梳洗过之后老太妃就要念经,念完一遍才能吃饭。我于是只得跟着念,振振有词地念完,才能捧起那说起来并不是多么好的饭。

尼姑吃的东西也同和尚一样,清淡得很。肉肯定没有,但是尤其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没有多少盐,油水也很少放。我因为受不了这味道,便常常偷到厨房里去加盐和油。

吃完饭后就是又一次念经。这一次念得时间很长,坐在那蒲团上,一坐就是好几个时辰。好像中间要换几次经文,但是我全没在意。只看着她们一颗颗数着手上一圈儿佛珠,数了一圈儿又一圈儿,无穷无尽。那佛珠每天都要被她们摸上这千万次,早都已摸得油光发亮。

总之念经是主要,其次就是吃饭,吃完再念,念完再吃。(这听上去颇有些像猪,吃了睡,睡了还要吃。不过反正尼姑庵里的日子就是这样,无聊之极。)不过师太们每天都还要打一打太极,就在观里的高台上。打拳的时候,动作依然慢得像梦游一样,看着倒十分悠闲自在。我跟着学了一遍,总是学不会,动作做起来难看得很。我有时候跟着她们一起打太极,有时候就坐在高台上,四下里看周围的山色。

后来的几天里总算没有那么多雨,所以时常看得到秋日的高天流云。站在紫薇观的高台上往天上看才是最惬意的事。这里四周空旷一片,头顶上就是一片蓝得透透的天,又高又远,好像是一湾浅蓝的湖水。

有时候小尼姑们也会奉了师父的命去后面树林里砍柴拾柴,我跟着去过几次。背上背一大箩筐,见到了枯柴干柴就拾起来往后面扔。树林里面一片潮气,地上的土也生潮,还满满一层全是落叶。头些天叶子吸足了雨水,一踩上去就渗出水来,现出一个小坑儿。而这样潮湿的地方枯柴也没有多少,所以通常箩筐里面装不了几根柴就回来了。

倒是偶尔能碰到几只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地上一窜而过,然后敏捷地沿着树干爬到另一棵大树上,连影子都找不见了。

我主要的活还是去溪边洗洗衣服。其实也没洗多少,大部分都是小衡帮我做了,因为我洗衣服也洗不干净。

很多时候没洗完就发现了水里的小鱼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就开始捉鱼逗鱼。我用小石子团起一堵泥坝,把鱼围到里面,它们就出不去了,就只能在里面的小水洼里游啊游。但是这样的把戏玩得多了也没什么意思。索性划开堤坝,放它们出去。

于是又开始看着其他洗衣服的尼姑,或者看着小衡,看她们耐心地洗啊洗,皂角水里的泡泡一颗颗顺着水流滑出去,滑到水流急的地方,或者碰到水中飘过的红的黄的落叶就一下子破了,什么也没有了。

这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什么东西都被藏得好好的,外面的一切与这里没有任何关联。那些在金陵的日子,那些跟着李承汜下江南,走南诏国的疯狂的经历,已经一去不复返。有时候我甚至想:那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突然感觉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李承汜。从来没有跟着父皇去南巡,没有到嘉兴,没有偷偷跑出行宫来到嘉兴溜达,没有一时兴起走进了那座烟雨楼,更没有因为抢一个靠窗的座位遇到李承汜,也就没有后来的这一切。

但是在这天光云影里面,我却总能想出李承汜的影子来。

我站在溪水边发愣的时候,从水面的倒影中恍惚就看见李承汜的脸,他那双幽深的眼睛,黑黑亮亮地要把你融化;他那两道眉,又浓又密仿佛丛林,对着我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多少时候是展开过的。

李承汜和我说话,没有几句,那两道眉毛就会皱起来,皱起来,像两条小黑虫凑到一起,弓起身子,整张脸都严肃起来。

他对我就没有多少好脸色。说不上几句就吵,然后对我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对我整天缠着他表示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照顾我的周全。

我想到这些的时候,那些前尘往事就又回来了。

算起来,我认识李承汜还是今年的事情。我才认识他不到一年,却觉得已经过了半辈子似的。

山里的日子这样如水一样的过了一个多月,我终于也有些受不了了,越来越觉得无聊。每天触目所及的那些山清水秀的风光,现在看已没什么感觉。暮鼓晨钟里起了吃,吃了念经,念完再吃,这样的日子多得就好像老太妃手里的佛珠,一颗一颗在手里划过去,却总是能回到你手里,怎么也数不完。

山里的日子自有它的节奏和步调,不管外面是个什么世界,它始终慢慢悠悠地过着自己的粗茶淡饭。

这天,观里的师太终于吩咐妙心和另一位尼姑师姐下山采买货物,如布匹、针线,米啊面啊这些粮食。因为近来山中多雨,路不好走,又加上约定好运米的那商户有事往北国贩卖去了,所以米迟了十多天都没有来,观里的米便很吃紧。此番下山,买米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任务。

下山的都是小尼姑,每次去的人不同,不过要买的东西没那么多,所以通常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可以返回,在天黑以前到山里。

这次好不容易让我赶上了,我当然是不会错过。于是千方百计,求得老太妃答应我下山,只让我跟着妙心两个一起。

因为妙心胆子还比较小,而我这些日子的考验下来,结果被证明还是挺大胆的。例如,林子里那些小尼姑都不敢去的地方我就毫无怯意,愣是在那些不见人烟的地方捡了几根柴回来,让她们大为诧异。所以,我下山其实也没什么问题。除了山路我不大认识之外。不过毕竟还有妙心在。

我们一早出发,下到山下来,也没用多长时间。山下走了不远就是那镇子,唤作庐阳。庐水从翠庐山发源而出,绕庐阳而过,南下直入长江。

妙心领着我上集市逛了一圈,买了些尼姑穿的青白布匹。米却要到米店里去买,妙心拉着我满大街跑,总算找到了家店。

那老板见我们两个一个尼姑打扮,一个寻常姑娘打扮,都是怯生生初来乍到的样子,便热心向我们夸耀他的米有多好。

妙心也不大懂得怎样的米才算好,只是看着颜色还不错,便向那人还价。没想到老板吃定我们,一口咬住不放价。妙心便指着那米,硬是从其中挑出许多毛病来:

“这米大小都不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