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拜师学艺(2/2)
宁浩认真点头。
当日夜晚,一处客栈之内。百里轩稍稍布下一个封隐禁制,便当着宁浩的面,对杜松搜魂、驱魂,再祭出早已炼成的一个影魂,置入杜松的肉身之内。前后约莫一个时辰,杜松便醒转过来。只是,他已不是原来的杜松了,而成了百里轩的一具分身。
原先的杜松,只是一个普通俗人,百里轩对他搜魂,非常轻松,并没有破坏他的识海。对方的灵魂被驱散,原本的记忆,也跟着完全崩解。百里轩置入影魂后,还原了其人原先记忆。这样,这具分身日后投入正武门,才不致露出马脚。这具分身的躯体,不需要改造,只是单纯的夺舍,百里轩只需以影魂代替杜松的灵魂,所以,炼这种分身相对简单。
宁浩见杜松醒转,吓得抢到百里轩身边,两眼瞪圆。
“别怕。呵呵。修士的手段,你现在还体会不到。”百里轩抚着宁浩的肩膀,“这个杜松,已不是原先的杜松了。他现在是我的一具分身,他就是我。只是现在,他没有我的力量与手段,只是一个普通武者。呵呵,日后,你就与这个杜松,一起去正武门。他仍然叫杜松,匪徒出身。你们年龄相仿,正可平辈相称。”
杜松笑着走上前来,对着宁浩说道:“宁兄弟,你就喊我杜兄。我们一起去正武门,或许日后,就是同门师兄弟了。”
“杜……杜……杜兄!”宁浩显然还接受不了,艰难的开口喊了一声。
原来的杜松,在贼匪窝里成长,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事,有了两房妻室,破了童子之身。百里轩查看其记忆时,心绪还因之起了一点波澜。不过幸好,原来的杜松,虽然生活有点放荡,但对修习武技特别用心,或许他见惯了刀头舔血的厮杀,深知拳头硬才是硬道理。所以,他的肉身,因长期修炼静息内功,体内一些经脉,很是畅通。
杜松的肉身被百里轩的影魂主宰后,几天时间,体内任督二脉便贯通了,使静息内功达到先天之境。因此时的杜松,灵魂是百里轩的影魂,根本不需要体悟筑基问灵之前的阶段。
接下来的半年多,百里轩一心辅导宁浩吐纳调息,向对方叙说一些吐纳调息的内景。加之他偶尔也以神念引导,又辅之以补筋丹,宁浩的静息内功修炼,真正是一日千里。
正武门所在的灵山,称作千元山,也是一个很大的山脉,而且很出名。千元山,不但在俗世里有名,在修真界里更有名。风华大陆修真界里,几乎无人不知千元山,如同人人都知道清霄派所在的灵山——天远山一样。天远山远离俗世,俗世之人很少知道,而千元山,俗世里也有很多人知道。
千元山脉很长,横跨数十个俗世中的国家。千元山外围,就有许许多多不同国家的集镇或府城。正武门在千元山外围,设立了许多正武院,通过正武院,在俗世中招收弟子。
俗世之人,不知道修真门派正武门,但大多知道正武院。正武院相当于俗世中的武馆,只是规模大,名声响,正武院的弟子几乎遍天下。俗世很多国家的王侯将相中,都有出身于正武院的弟子。
正武院定期到附近集镇或府城招收弟子,除了集中招收弟子时段,远道而来的人,也可以直接去正武院拜师学艺。学艺期间,学徒必须遵守武院规矩,个人日常开销,一律自理。
正武院的学徒,绝大部分学有所成之后,都要返回原籍,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有筑基问灵倾向,才会被正武门吸纳。
百里轩带着杜松与宁浩,一路驾着马车在俗世里行走,真正远离了修真界,沿途未遇到一个前来打扰的修士。一行三人来到千元山外围的一处集镇,恰逢附近的正武院招收门徒,杜松与宁浩二人,几乎毫不费力,便如愿被带入了这处正武院。百里轩则就近潜伏。
本尊与分身之间,关系很微妙,既是一个整体,又相互独立。本尊灵魂是主体,绝对支配主导分身灵魂。若本尊消亡,分身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尊生命的延续,与原来的本尊,已不算是同一个人了。分身灵魂只是本尊的一丝分魂,所以只继承了本尊一小部分的潜质,本尊消亡后,分身在很多方面就与原来的本尊不同。分身的灵魂,可以在肉身修持之中,长期滋养,才能补全灵魂缺损的部分。若本尊在,分身补全的灵魂,受本尊灵魂协同、支配,对本尊灵魂,是一种补充与壮大;若本尊消亡,分身补全的灵魂,便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杜松的灵魂,只是百里轩的一个影魂。影魂术虽也是分魂之法,但从主魂上分出的分魂,更加微不足道。所以,杜松的灵魂,只能勉强主宰着肉身的独立性,在主观能动方面,比蛊妖分身差了太多。若非百里轩本尊就近主导协同,杜松很难独立领悟一些修身功法。至此,百里轩也得到一个经验,日后若要以影魂炼制分身,必须早早炼出影魂,放在静境里滋养,以培育出影魂一定的自主能力。
这一处正武院,在一座高大的山岭上,占地千百亩,武院内有多处练武场。这一届门徒,多达上万人,教授武技的教头,就有两百位之多。这些门徒,入院的第一门功课,便是去山下涧河里,往武院里担水。由于山体很大,山路蜿蜒九十余里,这担水的活,可不轻松。
这门担水的功课,时限两年,每位门徒,无一例外。每人每天一担水,若有剩余时间,教头便会传授武技。这门功课,与巫人的巫行之法有些相似,不过,巫行乃极限活动,而担水,则是慢功,既锻炼门徒身体耐力,更磨炼个人心性、韧劲与毅力。
担水走数十里的上坡路,必须讲究行走步调与呼吸协调,这无形中成就了门徒的吐纳工夫。上万门徒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知难而退。
这届门徒之中,杜松无疑是佼佼者,小小年纪,静息内功便已达到先天之境,教头对他都另眼相看。不过,他仍需完成担水的功课,每天都与宁浩一起,去山下担水。
两年之后,宁浩的静息内功,也顺利步入先天之境。这个时候,门徒人数,已降至不足五千,他们才真正接确武技。教头传授的武技,也是俗世武者修习的那种武技,只是更为精妙与高明,明显带着正武院的套路与特色。在修习武技的同时,所有门徒又有另一门功课,每天清晨,必须花两个时辰练习一种动作轻柔的舞技。
这种舞技称作清水舞,动作轻柔得如行云流水一般。门徒练起这种舞技,一舞起来,必须绵绵不绝,一气呵成将一段舞技练完。
杜松练习清水舞,不出两月便发现其中奥妙。这种舞技,竟然能够助人清心寡念,利于入静。
原本,武者修炼静息内功,内息越强,心中一念弥坚,这与入静的要求相背。武者静息内功达到先天之境,并不都能筑基问灵,只因入静时心中一念难除。而这种清水舞,却能让武者在这种轻柔的运动中,自然而然的消除心中杂念。
清水舞原是一种入静之法,这让杜松十分惊奇。这种入静之法,与本尊所见识过的静功,完全不一样。杜松在练习清水舞的第三个月,便引动了身外灵气,与躯体之间产生了勾通,顺利筑基问灵。
清水舞不单是入静之法,对武者静息内功,也很有帮助。那些教头,并不是修士,杜松修习清水舞而筑基问灵,他们并不知道。
清水舞虽是入静之法,有助于武者入静,但并非让所有武者都能入静。这其中,也涉及武者个人的缘法,有个人领悟的成份,也有机缘成份。这或许就是法传其人,难以言表。
杜松筑基问灵了,宁浩却迟迟没有动静。他经常向宁浩讲述练清水舞的经验,只是于对方毫无用处,最后只得作罢。他知道法传其人,很难用语言让对方明白。
如此又过了三年。杜松单靠清水舞,便达到了炼气二重境,这个时候,宁浩终于筑基问灵。二人再交流起来,宁浩就明白多了。杜松讲述如何靠清水舞来纳精炼气,宁浩一听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