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1 章意外接到徐瑶电话,“清……(2/2)
中午呢,为了照顾离的远的学生,都是每个月月初背一些大米去交给老师,再交点菜钱。学校食堂统一蒸饭,中午排队去领饭盒,打菜。菜呢,不是土豆就是豆芽,食物中毒发生过好几起,学校食堂是屡教不改。饭菜寡淡无味,学生们更爱吃零食了,想方设法弄钱买零食。几年学上下来的结果就是肠胃越来越弱,体质越来越差。
徐瑶作为留守儿童长大,习惯了什么事情都由自己解决,孤独成了习惯,对婚姻家庭无感。她很排斥和人靠的太近,因此父母逼着相亲无数次了,依然独身一人。她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熬不过父母去相亲,转头自己就立刻找理由拒绝男方。
她表面上很乖巧很听父母的话,实际上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动摇,对父母往往阳奉阴违。
徐瑶父母在广东打了一辈子工,常常从一个工厂搬迁到另一个工厂,极度没有安全感,存的钱只够在家乡小县城按揭一套房子。他们对徐瑶的期望就是上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当医生……反正工作早是铁饭碗,要足够稳定,每次谈话必然要提到。
徐瑶听得多了,自己也觉得应该如此。只是当年读书不够努力,高考没考好,勉勉强强上完成都的一所二本院校,然后备考公务员,考了两次,就中了,来了这个小镇工作。
在这里上了两年班,她渐渐烦躁。稳定清闲是一定的,但是工资低,无聊,生活一眼望的到尽头,每天尽是处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凭自己的出生来历,身份背景,升职无望。她早就不想干了,又觉得对不起当初过五关斩六将的挤进去,家人恐怕也会极力反对。
徐瑶忧虑过很长一段时间,干脆也不再想它,转移兴趣爱好,自学摄影,把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上面。
</li>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