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江南垂钓》
作者:未名居
盛夏江南炎热足,草帽小儿立岸头。
村野空旷只一人,静待垂丝鱼咬钩。
眼前,堂兄阿亮他正在等待,焦急等待,等待着一种他所想要的结果。可是,全县每年都有几万人参加中考,成绩尚未公布,每每见到有人问之,他只笑笑,暂且沉默,不多说话,唯有低调。
时光飞逝,如马驹过隙。
中考后的第二十五天,全县中考成绩终于公布了,并且参加中考人员的分数到县教育局窗口,随时可以去查到了。堂兄阿亮终于熬到这一天,这天他一大早便骑着自家的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路疯狂地向县城疾驰而去。
不多久,他且在县教育局的咨询窗口查到考分,一查分数:456分,吓他一跳,他竟然考了本校复读班中第二名好成绩!一百分题的英语你猜他竞考了99分,太厉害了!阿亮一时高兴坏了,在回家的路上,他所骑的自行车也轻快多了,不像早上那样难骑,他的心情儿也格外地爽快起来,他整个人也精神、神气多了;在回家的一路上,他见人便打招呼儿,脸上总是笑盈盈的,逢人问之,便笑咪咪地与别人搭话儿且只说考得还可以或考得还好。但是,他一般不向外人袒露出自己中考的分数,他只是在家中最亲近的人面前,才说出自己考了多少分数,且一边估摸着能在全县中考所排名次多少等等。
那个年代,在农村,中考成绩的公布,远远胜过高考成绩公布所带来的不一般反响。因为那时的高考,全县考不了几个“价真货实”的大学生,包括县城一中的重点高中,那县城普通高中则更不用提了,普通高中甚至有颗粒无收的年份发生,这主要是由于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与其他县、市差距较大所造成的。高考属于全国性的至少是省内统一划线录取,而中考则属于本县划线录取的,所以,那时中考录取的名额是远远超过高考所录取的人数。每个乡镇或多或少有一二十个或至少有几个人在中考录取分数以上,这时全县、全乡镇一瞬间沸腾了,乡亲们在街市上相逢见面之时,或是人们在茶前饭后闲聊之中,一年一度被中考录取的这些幸运儿——常被人们提起这些事儿及相互宣传:一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金榜提名”了,二是落榜生的家长,不免带点忌妒心理,或其它。那个时间,乡亲们之间所谈论的焦点——无非是某某家孩子怎么怎么的聪明,考了如此好的成绩,真有出息!又或,无非是某某家孩子复读了好几年,今年可算考上了,真是“十年含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看一看人家养的孩子们,他们这才叫“先苦后甜”呀!然而,再看一看自家的孩子,却一点儿也不争气,一点儿也没有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一点尊严与名声,别家大人议论一番,羡慕一顿后,只得垂头丧气,低人一等。总之,这段时间热闹非凡,各乡镇有关中考的“新闻事件”,遍地“开花”,俯首皆拾。结果,堂兄阿亮被上海中等教育的一所名校录取。堂兄阿亮在上学临走之前,村中好多大爷大叔、大婶大娘,手里都拿些吃的或用的东西过来,以示祝贺与欢送,临走之前家里也热热闹闹地办了一桌喜酒,也让亲戚朋友热闹了一番。
堂兄阿亮考到上海大城市里名校就读,这个消息一经传出,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传遍了整个乡镇,后来并再传遍了整个县城,这不仅是堂兄阿亮的骄傲,而且,还是堂兄阿亮整个家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