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科技之光(2/2)
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密封方式和近乎真空的环境,大大延长了发光材料的使用时间。可还没等众人松一口气,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发光材料虽然能够持续发光,但亮度却极不稳定,时而明亮如白昼,时而又黯淡如烛光。
胡亥和工匠们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们反复检查电路,一寸一寸地排查线路是否存在接触不良;仔细查验发光材料,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甚至将容器的密封性重新测试了一遍又一遍,可始终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在众人感到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年轻的工匠犹豫着开口:“会不会是电流不稳定导致的呢?”胡亥听后,眼前陡然一亮,立刻安排人检查发电装置。
果不其然,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发现发电装置的关键部件因长时间使用,出现了磨损,这才导致输出的电流时大时小。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找来优质的材料,对发电装置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改进。当一切准备就绪,再次接通电路时,那明亮而稳定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工坊,这光芒不再闪烁,不再摇曳,而是坚定而明亮。在场的工匠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呼雀跃起来,他们相互拥抱,眼中闪烁着泪花。
墨渊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他跪地高呼:“陛下英明,此乃我大秦之幸!”
胡亥满脸欣慰,亲手扶起墨渊:“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功劳。立刻安排批量生产,先在咸阳城的主要街道、官府、军营安装试用。”
随着电灯在咸阳城陆续点亮,百姓们纷纷围聚观看。那从未见过的明亮光芒,让他们惊叹不已,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这神奇的照明器具。然而,电灯的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百姓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这新奇的照明工具充满了恐惧和疑虑,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担心电灯会引来灾祸,破坏大秦的风水;还有些经营传统灯具的商人,害怕电灯的普及会抢走他们的生意,于是在暗中煽风点火,煽动百姓抵制电灯。
胡亥得知此事后,果断下令在咸阳城广场举办电灯展示会。他让墨渊亲自向百姓讲解电灯的原理、制作过程以及安全性。同时,对于那些造谣生事的商人,予以严厉惩处,绝不姑息。
展示会上,墨渊站在高台之上,深入浅出地演示电灯的使用方法。他从电流的导入讲起,再到发光材料的特性,最后展示电灯的安全性能,让百姓们亲眼看到电灯既不会引发火灾,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现场的百姓们看得目不转睛,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
电灯在咸阳城成功推广后,胡亥趁热打铁,下令将其推广至全国。各地官府积极响应,协助建立分厂。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电灯便走进了大秦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宫中,叶澜、张静等人对电灯新奇不已。叶澜笑着对胡亥说:“陛下,这电灯可真是神奇,以后夜里看书、做女红都方便多了。”张静也在一旁点头附和:“是啊,有了电灯,宫里的夜晚都变得格外温馨。”
胡亥看着她们,心中满是欣慰:“这是我大秦全体子民智慧的结晶。未来,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创新,让大秦更加繁荣昌盛。”
电灯的普及,如同为大秦的工业革命按下了加速键。在农业领域,电动灌溉设备和新型农具的应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在工业生产中,电力驱动的机械设备让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工坊里机器轰鸣,一件件精美的产品不断产出;商业贸易也因为电灯的出现,夜间交易变得更加频繁,集市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大秦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