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以命告冤(2/2)
当然,也有人找上杨士奇,好让这位座师去劝劝他这个学生。
杨士奇却是闷头不做声,既没说劝,也没说不劝。
众人也知道阁老为难,毕竟早就有传言说,阁老这位学生自从抵京,从未拜会过座师一次。
便是那薛瑄与王千之掐架,闹得沸沸扬扬,阁老也都未曾说过一句。
不过,众人也都知道症结在哪里。
那日一道圣旨,锦衣卫趁着薛瑄不在,把薛瑄抓的阉奴提出城外,全砍了脑袋。后又听闻,涉事的喜宁也被偷偷送出了京,不知去往何处。
那时起,薛瑄行事便愈发怪异。
众同僚都劝他早早结案,毕竟,陛下已经替他将行凶的人犯杀了,其他几个死了的庄上农户,连做主子的英国公府都不去管,他一个大理寺少卿,何必趟这趟浑水。
况且那件案子,也不能说何阿大一家几口性命,全是死了的许胜所为。
大理寺都是审狱的高手,只看卷宗便能理出此案全部的七八分来。
那何阿大之妻李氏,究竟是否被许胜以及一干仆从所杀?
庄上农妇,何阿大爹娘以及几个小丫头当时都已经到了庄外,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所有人都不曾亲眼目睹。
只是按着之前这些人殴打两位老人,以及事后纵火逃役,推测李氏死于他们之手也是应该。
那何阿大父母之前遭到殴打,但却未立时死去,二位老人本就身体带伤,后又得闻儿媳与尚在腹中的孙儿惨死,一时气急攻心,双双殒命。
至于何阿大,是被北镇抚司护送时殒命,死于暗杀。
奈何现有证据,始终无法证明,那杀手是喜宁兄弟派去。
何阿大一家五口性命,或直接或间接死于许胜以及一干仆从手中。
只是许胜已死,那些仆从也都被陛下派锦衣卫砍了脑袋。
何阿大一家之仇,也算是得报了。
至于张杰与喜宁之间的恩怨,本是私仇。
喜宁如今被送出京,陛下好似也没有要追究张杰斩杀许胜罪责的打算。
至于那些说,许胜实则死于亲哥哥喜宁之手一类的谣言,只是街头巷尾的闲话,本就不足采信,何必去追究那些。
还不如干脆囫囵个结了案。
众人甚至都道薛瑄好气运,不像何文渊那个冤大头,处处碰壁不说,还被逼的辞官躲灾。
如今这个时机结案,正是最好的时候。
另有喜宁率领众阉奴袭击大理寺众差官一事,那些动手的阉奴已经被砍了脑袋,陛下有意保喜宁一命,何必非要和陛下顶着干。
如此大好机会,只需顺着陛下心思,上一道折子。
到时候,陛下高兴之余,说不得他薛瑄这大理寺少卿的位子,还能往上再赶一赶。
何必一直压着案子不结。以至于让何家亡者不得归葬,愤而杀人的张杰也不得自由。
众人相劝数次,见劝不下,就干脆也不劝了,甚至开始有意疏离薛瑄,免得这位真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牵连到自己。
薛瑄也是顶着谣言,一连几日都往大理寺牢里关人。
期间,还特意把关于王山的那件案子,复谳之后,又一次发回都察院,甚至还刻意书了一封信,将都察院结结实实的嘲讽了一顿。
此举气的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当即找上门来。
这两位同年,又是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也正是这次吵架后的当晚,有几个被薛瑄抓到大理寺狱中之人的家人,有两人吊死在了大理寺门口,另有几人,则悬在自家梁上。
他们死时,身上都裹着白衣,且白衣上血迹斑斑,竟是以血书成的告冤书。
发现尸体的当日,薛瑄自缚下了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