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共存亡!(1/2)
另一位将军也附和道:“是啊,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陛下安全,我们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然而,印度国王听后,却十分生气。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你们这是何意?让朕搬离首都?朕走了难不成要让朕接下来去的城市叫新德里吗?朕乃一国之君,岂能临阵脱逃?”
国王的脸色涨得通红,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坚定。
他在宫殿中来回踱步,说道:“朕要与首都共存亡,与我的子民在一起。朕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击退敌军。”
大臣们见国王如此坚决,纷纷跪地劝说。
一位老臣说道:“陛下,臣等并非让陛下贪生怕死。如今敌军势大,我们暂时避其锋芒,待时机成熟,再卷土重来。若陛下留在首都,一旦城破,后果不堪设想啊。”
另一位大臣也说道:“陛下,您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您的安全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为了国家和百姓,您还是先离开吧。”
国王听着大臣们的劝说,心中也有些动摇。
但他想到自已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想到要与子民同生共死的承诺,他咬了咬牙,说道。
“朕心意已决,绝不离开首都。你们不要再劝了。朕要亲自指挥战斗,鼓舞士气,击退敌军。”
于是,国王开始积极准备防御。他下令召集所有的军队,加强首都的防御工事。
士兵们日夜不停地修筑城墙,挖掘壕沟,搬运武器。
整个首都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中,一场更大的战争似乎即将来临。
印度王宫之中,气氛压抑而凝重。
巨大的石柱撑起宫殿的穹顶,墙壁上精美的壁画在摇曳的烛火下显得有些阴森。印度国王端坐在王座之上,王座由华丽的黄金和宝石装饰而成,但此刻国王却无心欣赏这些奢华。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尽管前方的局势严峻,大明军队已如汹涌的潮水般逼近,但他绝不甘心就此屈服。
“诸位爱卿,” 国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大明军队已攻下重要关口,来势汹汹,但朕绝不退缩。
我们要与他们对抗到底,即日起,调动军队与他们展开游击战,对其进攻进行干扰。”
大臣们和将军们面面相觑,宫殿内一时间安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其中一位老将军站了出来,他须发皆白,抱拳说道:“陛下,游击战确实是个办法,但大明军队装备精良,有火枪和火炮,威力巨大。我们需谨慎行事,不可盲目出击。”
国王皱了皱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悦,但还是耐心地说道:“朕明白其中风险,但如今已无他法。我们印度地域广阔,山林、河流众多,地形复杂,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地形,将军队分成小股部队,分散在各个山林和村庄之中,待大明军队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然后迅速撤离,让他们防不胜防。
将军们,你们负责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务必给大明军队制造麻烦。”
于是,将军们开始围坐在地图前,仔细商议游击战的策略。
他们时而皱眉思考,时而激烈争论,手中的笔在地图上圈圈点点,试图找出最佳的伏击地点和作战方案。
几天后,一支大明军队正沿着山间小道行进。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网。
士兵们步伐整齐,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们身着整齐的铠甲,铠甲上的铁片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手中的火枪和长枪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威力。
突然,从树林中射出了一阵箭雨。“小心!” 指挥官大声喊道,声音在山林中回荡。
士兵们迅速举起盾牌,盾牌相互拼接,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箭矢纷纷撞击在盾牌上,发出 “砰砰” 的声响,一些箭矢被弹开,一些则深深地插入盾牌之中。
紧接着,一群印度士兵从树林中冲了出来,他们手持长刀和长矛,呐喊着冲向大明军队。他们的脸上带着决绝的神情,仿佛抱着必死的决心。
然而,大明军队训练有素。指挥官迅速下令:“火枪队准备,射击!”
火枪队迅速排成整齐的队列,他们单膝跪地,将火枪架在身前,瞄准印度士兵,扣动扳机。“砰砰” 的枪声在山林中回荡,硝烟弥漫开来。
一颗颗子弹呼啸着飞向印度士兵,印度士兵纷纷倒地,发出痛苦的惨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