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还是不救?(2/2)
见三郎又陷入深沉的思考中,荷衣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说:“当初受了他们家最多罪的是哥哥,如果哥哥你心里也愿意救,那姑且就试试吧!哥哥你好好想想,想好了再来找我吧。”说罢便站起身出了书房,留下三郎一人在书房内思考,今日坐了一日马车,她也累了,还是洗洗睡吧。
府城家里的三餐都是按三郎的时间来的,第二日一早,辰时不到兄妹便一起用了早餐,吴氏因为昨日的奔波累着了,今日倒是还没起。
看着三郎眼下的乌青以及眼中的坚定,荷衣想他已经做出了决定,端着碗燕窝粥,状似无意地问到:“哥哥可是想好了?”
三郎放下手中的碗,看着妹妹的双眼,坚定的点点头,缓缓说到:“想好了,救。”
荷衣笑着放下碗,接过兰心递过来的帕子擦了擦嘴角,才说:“哥哥既想好了,我便去做。”
三郎没想到妹妹这么信任他,反问到:“你不问我为什么要救他们吗?”
荷衣笑道:“哥哥你要是说不救,我才要问呢!”三郎虽然恨过他们,但是秉性纯良,选择救人才像是他会做出来的决定。
三郎看着妹妹了然的笑容,便知道妹妹明白他心中所想,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也露出会心的微笑。
用完早饭,三郎便回学院去了。三郎刚走不多时,吴氏也起来了。荷衣叫人准备好了清淡的吃食,自己便端着进了吴氏房里。
吴氏今日感觉精神虽不是很好,也不想让孙女儿担心,便坐在炕上跟荷衣笑着说话。
荷衣也看出了吴氏今日精神不振,便将自己跟三郎商量的结果告诉了吴氏:“我跟哥哥商量好了,去清河救大郎哥他们回来。”
听到荷衣这么说,吴氏眼中发亮,充满了不可置信的惊喜,连手上拿着的汤匙掉了都没注意:“你说的是真的?”
荷衣点点头,说:“当年的错也是大伯与大伯母之过,跟几位堂兄无关,无论怎么说我们也是一家人,我尽力试试吧!”
吴氏见孙女儿这般明白事理,喜极而泣。荷衣赶忙用干净的帕子为她擦干眼泪,又温言温语劝慰了许久,吴氏才渐渐平复情绪。
荷衣拿过小丫环新拿来干净的汤匙,放到吴氏碗里:“所以奶奶可得保重身体,等着堂兄他们回来跟咱们一起团聚过年才是呀!”
吴氏连连点头,胃口也随着心情变好许多。见吴氏将准备的早饭差不多都用了,荷衣心中也松了口气。
虽然答应了吴氏要救大房的人出来,但荷衣心中也没有什么主意,清河县毕竟还不是自己熟悉的地方,找谁去救?怎么救?都是要再三斟酌的问题。索性这两日就陪着吴氏在府城转了转,还带吴氏到府城这边的庄子上住了两日。
吴氏前前后后在府城住了六七日,也想开了许多,如今竟嫌在府城住着无聊,跟荷衣闹着要回临水村去:“你说我来府城也这么些日子了,一个老熟人都没有,还不如让我回去还能种种地干干活呢!”
荷衣也知道吴氏在府城呆得厌烦了,老人家在临水村住了一辈子,热土难离。便笑着答应她:“奶奶说回临水村咱们明儿就回去!”
晚膳后,荷衣跟三郎提起明日要启程回临水村的事,三郎也考虑到祖母上了年纪,知道她思念家中,便也不说什么。
今日王流云也跟着三郎回来了,自从两人一起来了府城读书后,王流云便时常与三郎作伴,如今两人倒是十分熟稔。大房的事三郎也没有瞒着他,这倒是帮了荷衣的大忙。
王流云也在三郎书房中,听荷衣提及不知如何打通清河的关系时,他便给出了好主意:“这个清河知县我倒是有印象,他好像是我爷爷以前的一个门生。要不我去求爷爷一封亲笔信,你带去清河指定派的上用场。”王流云的爷爷就是那个告老还乡的礼部侍郎王老大人。
荷衣双眼一亮,真是打瞌睡的碰上卖枕头的了!只是这样一来就欠了王流云一个大人情了,不过人情将来慢慢还就是,便毫不客气地接受了他的襄助:“这般就麻烦王公子了。”
王流云挠了挠后脑勺,哈哈笑道:“咱们都这么熟了,荷衣你也太客气了些!如此我这就回家去找我爷爷要信,明日一早便给你送来。”说罢便真就走了。
送走了王流云,兄妹俩便回到各自院落歇下了。
第二日一早,王流云果然带着王老大人的亲笔书信来了:“把这封信给清河知县看了,他也不会太难为你。”还很贴心地给了荷衣一张王老大人的名帖:“我爷爷的名帖也还是有些用的,你也一并带着。”
荷衣感激地接过他递过来的名帖与书信:“王公子的恩情,我林家感激不尽!”说罢还深深地福了一福。
王流云被她这般举动搞得有些尴尬,红着脸与三郎一起走了。
送走了三郎,吴氏与荷衣祖孙俩一道用完早饭后,便坐着马车往临水村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