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三十九章,早朝

第三十九章,早朝(1/2)

目录

寅时,朝中的官员们要到达午门外等候了,等到城楼上的钟敲响,城门打开,大臣们 才能排队进宫上早朝。.

这会的天还黑,要不仔细看,见了面都看不清楚谁跟谁。他一个从六品小官也无人注 意到他,李问看了一眼找不到熟人,就随便找了一个角落站着,等着一会宫门开了排队进

去。

李问是一次来上早朝,但并不是第一次在这外头等着进宫,所以规矩他大概都知道。

他到了之后,后面不少的轿子跟着到了。

抬轿的轿夫们熟练的抬着小轿子,一顶轿子走了后面一顶轿子填上,一个个身穿朝服 的大臣们从轿子上下来。能坐到这个位置的大臣大多都是一把胡子的年纪了,一个个上朝 的经验老到,一到了就各自找地方站着打瞌睡,等着一会排队进去。

李问心想也是辛苦这些老臣们了,一个个年纪都可以当他爷爷了,每天还要辛辛苦苦 的起来上早朝。

不过他觉得别人辛苦,别人却是甘之如饴。

朝中的官员们乘坐官轿也是有规定的,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帏子用料颜 色,和抬轿的人数等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 ”,出京城乘“八人抬”;四品以下的官员只准乘二人抬的小轿;至于皇亲贵族乘坐的轿 子,则有多达十人乃至三十多人抬的轿子;等等。

所以仔细看这些官员们乘坐的轿子,就大概的可以判断里面坐着的是几品的官员。

从这个社会的许多细节上的东西就可以明显的界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一旦越矩了就 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以此作为话题被他人所攻击,所以这些官员们一个个都活在这些制 度里面。

到了京城之后,李问对这些规矩上的东西都大概的了解了一遍,脑子里大概的记得一 些。不过他现在还年轻力壮,还未到要人抬着走的地步。

他到这么一会,就见到各种官轿抬到,从这些大臣乘坐的轿子和官服等等,李问在心 里大概就能判断出对方的品阶和官职等等,在脑子里过滤出一些信息。

一顶四人抬的银顶蓝呢官轿稳稳的落下,抬轿的四名轿夫一看就是身怀武功,并且武 功还不低。

身着朝服的董相从轿子里面下来,朝中的官员们上前去同董相打招呼,能够上前去与 董相打招呼的,都是官阶不低的官员。m..

董相一脸笑意盈盈的与众人打招呼,态度显得和蔼可亲。

站在远处的李问看着被众人拥护在中间的董相,光从外表看来,董相不过是一个个子 矮小的普通老人,谁能想到这一位是朝中权倾朝野的董相爷。

所以说,人不可貌相,说的便是如此。

“咚——咚——咚——”

又是等了一会,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了,宫门打开,百官们排好队依次进去。

李问随着人站在队伍的末尾,遇上了翰林院的同僚,与他们打了一个招呼,便是跟着 一同进去。他并非与翰林院中所有的同僚们都熟悉,有的人平日是不怎么在翰林院中的, 所以与这些同僚们就不怎么见过面。

虽是同在翰林院当差,也有人混的好一些,有人混的一般的,一般常在翰林苑里呆着 的那些都是混的一般的,能够有机会到皇帝面前露脸的都算是不错的了。

他们翰林院中进了一个六元的事,这事翰林院的官员们都是知晓的。今日见到人来上 早朝,一些人心思活络的,就知道李六元这是得到皇上的特许才能来上朝,看李六元的这 个年纪还这么年轻,再在官场混个十年八年,没准比他们混的都要好,因而一些人就存了 与李六元交好的心思。

李问并不是看不出别人的心思,他是想着大家都同在翰林院,怎么说都是同一个部门

到了保和殿外,官员们整顿仪表,礼部的官员拿着小本子过来登记,登记上朝的官员 ,以及检查官员的仪容仪表是不是符合规矩。这些监察御史历来都是看人下菜,对上官阶 高的大官就是个孙子,对上官阶低的官员就摇身一变成了老子。

李问站在队伍的末尾,等了一会才到他。

“下官李问。”李问拱手行了一个礼。

“嗯,记上。”

对上一张盯着他的老脸,李问下意识的绷紧了神经,对方问了他的姓名官阶,记上。

等到记录完他之后,礼部的官员们就登记完成。

等了一刻钟,钟声响起,百官们步入金銮大殿,文臣武将各站一边,官员的站位是按 照级别从高到低,品阶越高的官员位置就越靠前,品阶越低的官员就越靠后,这些老臣们 都有他们的站位,一个个按照往常的位置站好。

官员们站定之后,相互之间拱手打一个在招呼。

李问是第一次来上早朝,他在队伍的最后面找了一个空位就站定,这样也不用担心占 了别人的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