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谢师宴(1/2)
李家村的村门大开,一辆辆的马车排着队进来。
村口守着的村民一一地检查过进来的车马,拿到请帖之后才对进来的车辆放行。如今的李 家村有了护墙,除非是本村的村民,外人一律不能随意进来。
一辆辆马车在李家大院的门前停了下来,车上的人从马车上下来。知道书院的曲院士和先 生们一起到了,李问快步的迎了上去,对先生行礼道,“学生见过曲院士、蔡先生、姚先生和 姜先生。”
“快请起,快请起。”曲院士忙的上前去扶起了李问。
今年他们清平镇出了一个状元郎和一个探花郎,状元和探花幼时都在安麓书院读过书,书 院里的先生们对这两个学生的印象还十分的深刻。
李问出身农家,是一介农家子弟,他在安麓书院读书的几年里,每次的月考、季考和年考 他都是排在第一名,县试、院试和府试连中小三元,十岁不到就考中了秀才。直到现在,书院 的先生们还不时会提起李问这个学生。
六年后,李问再一次连中大三元,乡试案首、会试会元以及殿试被圣上钦点为状元,成了 他们大成至今的第一个六元,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曲院士和书院里的先生们高兴地一宿都 没睡着。十六岁的六元,从前朝往上都找不出一个来。
陆知书这个探花郎并非不好,只是在李问这个六元的衬托下,就显得有点黯然失色了。但 是在外人的眼中,他们两人同为一甲前三,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这一次李六元的谢师宴,安麓书院被邀请到的先生们和曲院士都一起来了。
眼睛望着面前的少年郎,曲院士连说了三声,“好,好,好。我们知晓你高中状元,我与 蔡先生姚先生他们都甚是欢喜,你幼年读书就聪明好学,勤勉刻苦,我当时心中就想,这个学 生必定是状元之才。”
就连向来严肃的蔡先生,这会)l见到这个学生脸上都有着笑,眼里甚是满意。
“是先生们用心教导,才有问的今日。”李问态度谦虚,感谢先生们对他的教导。今曰他 把书院的先生们都请来了,这里面不少都是在他幼年启蒙时期教导过他的先生,在他的启蒙时 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人。
“学生李浩鹏见过先生们。”李浩鹏跟在他哥的身边,对先生们拱手说道。
“嗯。”
书院的先生们都知道这个学生是李问的弟弟,前面有一个连中六元的状元哥哥,李浩鹏这 个弟弟在读书上就显得平庸了许多,聪明不足,但是胜在还算勤勉,勤能补拙。
李问摆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先生们请到屋里去坐。”
“先生们屋里请。”李家父子三人把书院的先生们和曲院士领到了屋里去喝茶,里面空出 了一间茶室给先生们喝茶。李问在空出的位置坐了下来,与先生们说话,问起了他弟弟李浩鹏 那小子在书院读书如何。
李浩鹏紧张的坐在他哥的身边,生怕先生说他读书不好。
“是一个勤勉好学的学生,今年的县试下场,应当是能过。”在李六元的面前,这些先生 们自然不会说李浩鹂的不好,只是从这些先生们口中说出的话要转一个弯,再去理解。
小弟读书成绩如何,李问这个哥哥的心里还是有点底的,知道先生们的这些话是有所保留 了,真实的话,这小子肯定没这么好。若是想要在科举的这条路上有所成就,必然是要下一番 心思,读书不是死读书就行了,还要找到办法才行。
这几年他都在忙着自己读书和科考的事,所以也没什么时间和心思去真正的教导这个弟弟 ,看来后面是要他多费一点心思,最好是能把人带到京城去亲自教导,他这个弟弟在科考的路 上才有更大的可能。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读书人的这个身份就决定了 你的社会地位,哪怕是考一个小秀才,不入朝为官,日后做什么都会方便许多。
“我这几年在外读书,未能亲自在他的读书上加以指导,小弟劳先生们费心了。”李问对 先生们说道》
读书开蒙这点小事哪用得着李六元亲自来,若是李六元要一边读书还一边忙着指导幼弟, 那不是耽误了自己的读书了?这些先生们一听,都纷纷的说不辛苦,他们一定会用心教导学生
外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忙,在茶室里面陪着先生们坐了一会,李问起身同先生们说了一声 ,就往外面出去了。见到他哥要走,李浩鹏赶紧的抓着他哥的衣袖,亦步亦趋的跟着他哥走了
今曰李家大院来了不少的客人,李山谷带着管家在外面迎客。
黄万里带着儿子一起到来了,黄富康跟在他阿爹的身边,当年的小胖子变成了如今的大胖 子。黄富康连考了三次县试都没考过,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黄富康就放弃了读书,转而跟 着他亲爹去经商做生意,倒是帮着家里把生意做的不错。
“黄老板,黄公子,里面请。”见到黄家父子到来,李山谷拱手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