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以才会友(2/2)
子书江远本就生得十分清秀,今日再这般打扮,更显玉树临风,通身的贵公子气派。再加上之前那以文会友的好文采,又怎能不令翩翩芳心萌动?
“如此甚好。”江远微微颔首,故显雅士之风。
“翩翩已为公子备下笔墨,若公子兴致所起也好挥毫泼墨,留以墨宝。”翩翩将他引到案几前,平伸出右手,点指着建议说道。
“姑娘果然不负才女之名,此画画风极为精道!”见翩翩转身向琴台走去,子书江远踱到烟雨图前,边自顾自的欣赏,边不由赞叹道。
翩翩听他如此说来,眼神却瞬间黯淡了下来。她默了默,随后来到他的身边,与其并肩而立,神情肃穆,恍惚间眼中似有泪花涌动。
“公子有所不知,此画并非翩翩所为,而是......而是一位前辈的亲留。”她的声音低哑。说到此处,竟略有些哽咽,“此画牵涉着多年前的一桩旧事。若日后有机会,翩翩再与公子倾述。”
子书江远看着翩翩姑娘,但见她眼底处难掩那淡淡的忧伤。整个人在此愁云淡雾之中,都显得极为憔悴。
前辈......?!
他不觉疑惑更深,进而变得心事重重起来。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枝变琼枝。如今已是冬至,虽说外面银装素裹,一片洁白。但室内却在那炭炉炙烤之下,很是温暖。恍惚间,竟有了些许春意。
醉花楼地字房,李世民和子书江远推杯问盏,两人此时均有些醉意。
“秦王?你我虽相识日久,江远却从未见过你这般落寞。不知今日有何心事?”子书江远看着李世民,关切问道。
“江远贤弟,你有所不知。人们都言,贵为龙子,锦衣玉食,享用无数。“可又有何人知晓,这朝堂之上的日子实则却那般辛苦。”李世民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随后轻轻叹息道,“自十九岁领兵,大战小战历经无数。本王从不怕死,却最怕被人无端忌惮。”
“秦王是说?”子书江远不禁一愣,随后探询道。
“父皇虽为九五之尊,看似对我恩荣有加,实则却早已心存猜忌。本王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虽为一母同胞,然性情却天壤之别。表面看似友爱,私下却暗流涌动。兄弟之中我与三弟元霸是最为相亲的,可他却英年早逝。我......”
李世民说到此处,不禁唏嘘。他起身踱到窗口,待情绪稍作平复后,方才又缓声说道。
“本王虽有你同袁先生相帮,但未来命数却扑朔迷离,难以自知。”
“秦王......”
子书江远放下筷子,转身看向李世民的背影。话到嘴边,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罢了,不如就这般安静倾听吧。
“我母亲虽贵为皇后,却早已撒手人寰。外人皆对那‘雀屏中选’一事乐而道之,我却知晓她并非父亲真正心魂所系之人。”
李世民说到此处,缓步来到子书江远的身边幽幽坐下,提起酒壶将二人的酒杯中斟满了酒,神色更觉落寞。
“江远贤弟,本王并非贪求名利之人”李世民叹息说道,“若不是当年想要解母之困,又怎会说服父皇晋阳起兵,掀起那风云之事。”
“秦王文武双全,乃当世英雄,朝中上下无不称赞。况且你与长孙一脉联姻后,更是如虎添翼,日后必要成就一番大业,又何必无故感伤呢?”子书江远劝慰道。
“唉,你又怎知......”李世民又是一声轻叹。话到此处,戛然而止,不再向下。
子书江远给李世民斟上一杯酒,二人只是相对而坐,沉默而饮。任凭窗外朔风凛冽,心中惘然一片。
“江远贤弟,你若是爱过,便应懂得这‘相思’之味吧。”
酒过三巡,李世民醉意熏熏的看着子书江远说道。子书江远看着面前的李世民,脑海中不觉再次浮现出了灿姬郡主那俏丽之容。虽心潮起伏难平,却不知该如何言表。
只得秉烛相对坐,心事两无言。
琅玕院,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琅玕院上空,月光清冷,凄凉似水。子书江远冒着寒风,脚步踉跄的在雪中艰难前行。
“江远贤弟,你若是爱过,便应懂得这‘相思’之味吧。”
此刻,不知何故,李世民的话突然在他的耳畔响起。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充斥了他的整个脑海,令视线也不自觉的模糊了起来。
相思?......相思!
仿佛冥冥中有人暗中操控,尽管心中早已了然要远离灿姬,脚步却仍不听使唤的向竹里馆的方向行去。
竹里馆,大门紧闭。门上的红灯在风中飘曳,凭添了一丝孤寂。他呆呆的站在门外,目光中难掩柔情。
款冬......灿姬!
“愿言配得兮,携手相将。豫章,款冬要生生世世追随你,永永远远与你做夫妻。”陨仙台上,款冬眼中的决绝与柔情竟在此刻又变得如此清晰。
子书江远站立不稳,正欲伸手扣动门环,一阵清风袭来,酒意顿时消散。他一怔后才突然发现此举竟然甚是冒失,不由自嘲一笑,不舍转身走下台阶。
身后突然传来重重的开门声,此声音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得甚是清晰,不禁令人心神而动。子书江远转头注视,但见灿姬独立于台阶之上。身披大氅,对月兴叹。目光如水,眼神孤寂。不经意间,四目相对,微微惊诧,恍如隔世。
夜月一帘幽梦,秋风十里情动。霜降处凝,年岁应丰,朝起落叶铺霜,夜却暖润湿人心,独坐又有何情趣,携来相伴,才得半生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