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又一片蔚蓝天空 > 第三十七章 国酒茅台

第三十七章 国酒茅台(2/2)

目录

几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在酒精的刺激下,谁也不服谁,互不相让,拼起了酒,一番豪饮之后,袁朝那一桌十一人集体卧倒。更厉害的是,曲终人散,袁朝昏倒在回家的路途中。

路上碰到了好心人,呼叫来了120,袁朝被紧急送入医院,一查是胃出血,喝酒喝出个胃出血,这也没谁了,从此这就成了袁朝一辈子的黑历史,永远洗刷不首发

由于喜欢饮酒,经袁朝之口品味的美酒不知凡几。他可是遍尝各家名酒。袁朝曾在小弟面前多次吹嘘自己的渴酒生涯,其中便提到一则茅台酒的轶闻。

谁又能想到,挂着国酒的名头,早期茅台的外包装之丑陋在全国名酒中是出了名的,估计都能排在第一位。当时茅台酒瓶外都裹着一层黄不拉几的棉纸,严实合缝,打眼一看,委实有碍观瞻。

就这样的包装造型竟然一包三十年,从来没有做任何改变。

据说这种棉纸并非一般的棉纸,那可是利用古法炮制出来的纸张。而且听闻这种棉纸拥有三大功能,一是防止酒瓶破碎;二是保护瓶体标志清晰;三是帮助白酒持续发酵。说了这么一大堆的好处,然而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便是,当初,所有的中国商品,无论优劣,都是不太注重外包装的。

说起来非常搞笑,当年在新中国首任总理的大力吹捧下,茅台的身价倍增,影响红透全国,最终成就中国白酒的帝王之尊。

然而对于像袁野这样的广大普通老百姓而言,名酒茅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都知道茅台的大名,然而无论走进哪一家供销社或者国营副食商店的柜台,也寻不见一瓶国酒茅台的身影,因为它在当时大陆的定义为奢侈品,一般买不到,反倒是作为外贸重镇的香港,却可以随意购买。

袁野随口问了一句超市中的服务员,“如果多买几瓶茅台,请问超市内是否有货?”

没想到人家小姑娘随意地答道:“小意思,就算客人买一二十件,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袁野大奇,生出一个疑问,追问道:“茅台酒不是非常有名么,难道说在本地的销量并不乐观?”

“英国统治香港一百多年,本地人也随了英国人的风俗习惯,大都喜欢喝低度的果酒,至于像茅台这样的高度粮食酒,一向乏人问津,所以销量始终上不去,没有什么市场。”

这真是,这真是,袁野一时气结,都无话可说了。

茅台在国内的拥趸乌央乌央的,一个个望眼欲穿,欲购而不可得;到了香港和海外,却是无人问津,购者寥寥。

这都是什么世道?

袁野一时郁气满胸,顾自生了一肚子闷气,随后噗嗤一下乐了,真是的,自己怎么了?这是生的哪门子气呀,至于么?倘若看到不平事儿,都要生个气儿,那世界上的不平事儿太多了,自己都不用活了,气都气死了!

念头微一转动,生出一丝别样的小心思。

猜猜他想到了什么?对,名酒收藏!

既然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遇上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为什么不积极进取呢?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既然机会让自己撞上了,那自己就不应放过。

说起来,另一个时空的他对烟酒从来都不感冒,既不吸烟,也不喝酒,但心里还有有杆秤的,知道名酒可是好东西,是稀缺资源,尤其是上了年份的许多名酒,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物件,就像当年名声大噪的那个82年拉菲。

这种稀缺资源进而衍生出一个收藏门类——名酒收藏,它与名表、名车收藏一起在欧美上层社会大行其道,应者如云。

在欧美国家,名酒收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商业投资。

现在袁野手中的钱倒没有几个,可是觉得上了年份的茅台酒此时不买点收藏,以后会后悔的,毕竟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再过五六年,许多早期的茅台,你就是拿着大把大把的钞票,也是寻觅无门的,毕竟酒类属于消耗品,只能越喝越少的。

袁野计议已定,便准备着手收购一些上了年份的茅台,只是现在时间还有些早,等资金雄厚,再作计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