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馒头和糖包(2/2)
袁野前世里曾在二哥袁朝所在的工厂食堂就餐,尝过那里的馒头,不知怎地,对那里食堂的馒头记忆异常深刻。
他们厂食堂做的馒头确实与众不同。外面卖的馒头一般都是胖胖的圆乎乎的模样,他们食堂做出的馒头则大异其趣,馒头是长条形状,宛如一个橄榄球般,上下两头收紧如角,中间胖大,卖相甚是喜人。
而且馒头中自带一股甜味,并不强烈,只是淡淡的,隐隐感觉得到有一丝甜味。而且馒头吃起来也非常的筋道,叫人吃了还想吃,欲罢不能。
袁野便将自己关于那馒头的记忆统通告诉了袁妈。
袁妈一听,馒头做的像个橄榄球状,她从来没见过什么橄榄球,不禁努力想着,那会是个什么形状?
袁野给她细细地描述一番。
袁妈李梅凝望碰上半空良久,始才恍然大悟,一拍袁野的脑袋,道:“叫什么橄榄球的形状,那不就是个枣核儿的形状么,就你会搞怪!反而把你妈的脑袋都搞糊涂了。”
袁野不解释还好,越解释,老太太反而越糊涂,徒然添乱。
“至于说馒头还带着一丝甜味,那就更简单了,和面粉的时候,稍微加一些糖水进去就是,白馒头的味道中自然带一点甜味。”
女人于厨艺之道,有着上天赋予的本能,这是男人们望尘莫及的。
袁记白馒头一经蒸出,意外地得到县二中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对于于学生们来说,买馒头,很大程度上,也是从经济角度考量的,牛肉面和肉包的价格虽然不算太贵,但长此以往吃下去,那份经济压力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所以不少穷学生还是宁愿买更加经济实惠的馒头。
甚至不少下班途经袁记的工人们也随手买上三五个馒头带回家,当做晚餐。
一时之间,馒头的销量大增。
与此同时袁记还推出了白米粥,文火慢慢熬煮两三个小时,那一碗热腾腾粘稠的白米粥端上饭桌,再配上两个大白馒头,咀嚼着细如发丝的咸菜丝,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你别以为馒头就咸菜,那是穷苦出身的日子,如果那样想,那你可就想左了。
白馒头、白米粥和咸菜丝这三样东西当作早餐,对于许多人来说,那可是早餐的绝配。比之什么广东早茶、苏州早点亦不遑多让,以袁野的口味来说,再没有比这三样的搭配做早餐,来的更爽利的了。
后来听妈妈说,第一天半人高的铁桶,一大桶米粥不到九点便卖得精光,袁妈喜出望外,她知道,别看白米粥不起眼,可它的利润比包子和面条的利润大的多大的多。
第二天袁记又多熬了一铁桶米粥,馒头也跟着多做了三百多个。
此外袁妈又做了一款糖包出来。说起来,袁记的糖包与别家的糖包也完全不同,差别在于里面的馅料,别家的糖包里面馅料不是白糖,就是红糖。
而袁记的糖包在馅料里面除了白糖外,还掺入一些碾碎过的焦切。
所谓焦切,类似一种芝麻糖,就是芝麻、花生和糖等物混和一起制成块状,然后冷却后切片,非常香,非常甜,小的时候袁野和袁莉没少偷吃袁妈准备包糖包用的焦切。
之所以想到做糖包,也是袁妈李梅突然想起了小五小六童年时候馋嘴吃糖包的可爱情景。
小孩儿急不可待地拿起一个糖包,吭赤就是一口,里面的糖液便流了出来,他便手忙脚乱地用嘴不住地舔着流出的糖液,不知不觉间,糖液顺着表皮流到了糖包下方,小孩儿不懂得变通,跟着舔下去,一时间竟然将那刚刚咬破的大口子朝下,然后整个糖包的糖液全都冲向地面,流了一地都是。
袁妈一想到小儿子吃糖包时的傻样儿,不由笑了起来,顺手做了一些糖包出来,想着倘若袁记销量一般的话,以后便专门留着自家人吃好了,浪费不了。
结果这种糖包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县二中女孩子们的群起响应,谁都没想到反响会如此热烈。
自从袁记开业以来,本来天天跑步过去袁记吃面条啃包子喝粥的学生一向以男生居多。袁记的顾客百分之八十是男孩子们,女生来的很少,她们即便想吃,也是打发她们忠实的勤务兵来给她们打包回去。
袁记糖包推出后,二中的女孩儿不惜纡尊降贵,大群大群地赶到袁记,抢着买热腾腾的糖包。
男孩子并不嗜甜,开始并没有在意袁记新推出的品种糖包。
但这几日,每每见到女孩们疯狂地抢着买糖包,还大惑不解,直到几个好事的男学生故意厚着脸皮去女人堆中,凑个热闹,跟着抢了几个糖包来吃,才尝到了糖包别样的好处,便也加入到吃货的抢购热潮中。
不过,说实话,袁记的糖包好卖是好卖,但赚到的利润并不多,关键是糖包的成本居高不下,就出在那个焦切身上,那玩意儿始终要外购,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袁克成算了一下,便觉得得糖包不太划算,想着取消这一品种,袁妈难得豪气了一把,道:“小五,小六喜欢吃,你看二中的女孩子们也十分喜欢吃,就这样吧,不管怎么说,虽然赚得少点,这不,还是赚着钱的么!”
现在袁记每日的流水达到四五百元之多,袁妈有了钱之后,也有了底气,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也变得大器许多,过往的扣扣缩缩也去了大半。
也是的,并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扣门儿吝啬鬼,许多性情都是在艰难生活的重圧下中被迫养成的,他们是被生活给强奸了,还不得不屈从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