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家面馆(上)(2/2)
袁野一脸笑意地看着大家,道:“这一回我卤了不少,很多。今天管够,管饱。大家放开肚子猛劲儿造就是,既然你们这么喜欢牛肉,我就多切几盘端出来。”
众人纷纷抬头示意,不错,如此美味,确实是很多年没有吃到的东西了。
吃过牛肉,再尝尝碗中的面条,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将那份浇卤与面条搅拌一处,攉匀,吃起来,又辣又麻又鲜,那份舒爽,别提多可口了。
众人吃完一碗后纷纷要求再添一碗,袁朝更是厉害,一碗接着一碗,直接弄了四碗,最后撑的胸前鼓出来好大一块,半倚在椅子上,一个劲儿地嚷嚷道:“爽快。真他么的爽快。”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舒心的一顿饭。
包括肖军也没了怨言,这般美味款待他这个娇客,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一天前前后后忙活的厉害,结果袁野自己倒是没有吃多少,他只端起碗来,尝了几口,轻嚼慢咽,微闭着眼睛,细细咂摸了一下牛肉面的滋味,微微叹息了一声,唉,可惜,这牛肉面到底还差了点味道,与当年的那个馆子出来的味道有一两丝的差距。
自己上午和二姐袁芫苦心竭力地在市里寻找了一大圈,该找的地方都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自己最最心仪的那几样关键性的调料,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退而求其次,先将就着找了一些比较不错的调料带了回来,做成了他手中的这碗牛肉面。
以他敏锐的口感来看,自己这次做的牛肉面距离当年记忆中那个最正宗的味道,虽然有些差距,不过感觉出入并不大。此番没有如意,只待异日了。
以后再找个时间,到市里的所有市场再仔细搜罗一番,估计应该能够打到,然后就能做出最正宗的牛肉面了。
………………………………
1989年袁野参加工作,离他上班的单位江城蓄电池厂四百米开外有一家面馆李家面馆,据说是四年前开的馆子,这家早餐店李家面馆的发展历史曾经一度成为厂里职工议论不完的话题。
李家面馆开业之初,只是随意地将两个四十多平方的民房四面墙壁做了涂料粉刷,门前的泥巴地面进行了硬化处理,铺上一层水泥,然后又请木工做了一些桌椅板凳,漆也没刷,然后连个牌匾都没挂,便在门口放了一挂长鞭,正式开张营业。
而它的这种装修风格就这样一成不变地持续了几十年,直到袁野重生到另一个时空,不论外面的餐厅饭店怎样捯饬,怎样侍弄,或古香古色,发思古之幽情;或金碧辉煌,展殿堂之气势,它却固执己见,始终保持那简单到寒碜的风格,就是不作一丝的改变。
1985年自诞生之日起,李家面馆便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之旅。
说来也是神奇,李家面馆开张伊始,没经历什么预热期,什么低潮期,便直接跨步进入火爆的燃情季节。每天清晨,李家面馆便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众人排着队到老板娘面前掏钱取牌,然后再进到屋里的流理台前等候师傅们热面、浇卤。整个屋子热气腾腾,人声喧哗,好一派兴旺景象。
三个月过后,附近居民和工厂的职工陆续获悉李家面馆的金字招牌,纷纷慕名而至,过早吃面的队伍便越排越长,越排越长,那排队吃面的队伍宛如一道长龙,在李家面馆门前蜿蜒盘旋,场面委实蔚为壮观,给原本就爆燃的李家面馆,又倒下一桶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烈火烹油。
江城一直都有过早的习惯,早上到外面面馆吃一碗味道可口、回味悠长的牛肉面,一天工作都劲头十足。
本地的牛肉面和武汉的执干面、西北的兰州拉面一样经过多年的经营,早已经成为这里的一个文化符号,响彻大江南北。
每个到过江城的人,无论旅游还是出差,不在当地找一家正宗的牛肉面馆,吃上一碗正宗的牛肉面,那就仿佛没有到过江城一样。
江城牛肉面和兰州拉面的作法有点类似,都是臊子面,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面条都是机器轧制而成,不需要什么拉面师傅专门出来现场表演,而且他们在面条中多加了一些碱,所以面条的颜色呈现出淡黄色。(有些江城人因此吃不惯碱面,肠胃难以消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来一碗牛肉米线)
最常见的江城面条有豆腐面、海带面、酸辣面,牛肉面和牛杂面这五种,其中尤以牛肉面和牛杂面最负盛名。当然一碗牛肉面或牛杂面的价格也是最喜人的。
限于财力,江城人最常吃的还是素面,也就是除了牛肉面和牛杂面以外的剩下三种面食。
江城人因为喜欢早上吃面条,所以分布在江城街头巷尾的大大小小的面馆也是蔚然成风,在各种餐饮行业中排名第一。
开一家面馆十分简单,一般就是夫妻档,丈夫泡面,妻子收钱,再招一两个伙计跑堂就OK了。
一家牛肉面馆成功的最关键是面条的味道一定要正,汤头一定要好,至于份量足不足,反而倒在其次,那些都是细枝末节,并非食客们的关注重点。
在江城人心中,最看重的便是牛肉面的味道,但凡味道纯正、价格公道的牛肉面馆,其生命力一般都十分悠远,只要不自我伤害,瞎搞什么扩张或连锁经营,只要不撞上地产杀手,被迫迁址,基本可以做到三十年屹立不倒,五十年青春常在。这样父传子的牛肉面馆老店在江城有不少,看那样子,稳定发展下去,还真有可能成就一家百年老店,与RB那些传承数代的餐饮名牌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