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又一片蔚蓝天空 > 第五十八章 天灾下的亲戚(上)

第五十八章 天灾下的亲戚(上)(2/2)

目录

李梅力劝他,“克成,都知道故土难离,都知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你不想出远门,去陌生的南方,只愿意留在家乡,我明白,我理解,不会说什么。

可是你想过没有,省里的招工虽然不少,但招工的条件太苛刻了,不是这个条款,就是那个条款,限制死了,我们在里边又没有熟人,进不去啊。

这次南方工业招工,不设任何要求,机会太难得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去湖@北工作,虽然湖@北离家远点,来回一趟有些麻烦,可这份工作非常不错啊,你现在又到哪里找一份工作能脱离农门呢,都知道公家饭好吃,你不受点苦,怎么就能心安理得地吃到这碗饭呢?

而且我们袁李两个家族的人都在陆南,亲戚连着亲戚,盘根错节,互相牵扯太多,与其守在老家,多方羁绊,不如跳出去,到南方去。

过几年你在那里安稳了,再把我们娘儿几个全接过去

至于爹娘,你放心,我会用心侍奉二老的。虽然咱娘挑剔些,我能忍,你不用记挂。孩子们都在家里,也不用你操心,你就用心在南方好好工作就是。过几年你在那里安稳了,再把我们娘儿几个全接过去……”

袁野后来有幸听袁爸袁妈讲述当年的人生抉择时,袁妈所说的那段蛊惑力十足的话语,真的很有见地,颇具战略眼光,委实无法想像这话语出自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女人之口。

这一次招工是当地最后一次没任何设限的招工,只要求身体健康年满18岁的农家子皆可报名。

结果在东北居然没有招够员工,南方工业集团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又在河@南与四@川两省分别招募了一批青年。两省农家子一听说招工,响应如云,踊跃报名,管他去哪里,只要跳出农门就好。这与东北人的冷淡反应真是冰火两重天,川豫两省的人对离开故土没有任何不适。

多年以后大伯袁克定每每提起这桩事,肠子都悔青了,自己没能够像二弟袁克成一样坚定意志,心无旁鹜,跟着去南方,错失大好机会。

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在大肆招工,那是一次波及甚广的招工大潮,东北三省亦不例外。

虽然那个时代东北的工业远比其他地方发达,但本本乡本土的企业诸如鞍钢、一汽、北方工业等等对招工有诸多限制,很难进入。

而外地企业招工则条件宽松许多,很容易报名参加。而像南方工业这样没有什么限制的机会,真的是只有一次,错过了就错过了,再也不会有了。他们想跳出农门的愿望最终只能永远搁在心底了。

听了李梅一番鼓动带激励的话语,袁克成狠了狠心,一跺脚,一闭眼,踏上了开往南方的列车,这一去,便决定了老袁家这一脉彻底离开老家来到南方江城,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再说大伯袁克定因为错失良机,没得办法,只得老老实实地在陆南种地。大伯母与袁奶奶婆媳二人互相看不顺眼,争执不断,大伯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禁止全家人和老屋有任何牵连。

四年前大伯母因病去世,大伯耐不住寂寞,经媒婆介绍又找了个后老伴,这位老太太可是非常牛比,是内nei蒙meng古赤峰地区远近闻名的大仙儿(东北将从事迷信活动的神婆神汉通称为大仙儿)。

据说她的话灵验之极,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都上赶着找她解困排忧,她的生意十分红火,在当地,她也算是一位响当当的名人。

也不知道这个老太太眼睛怎么长的,一眼便相中了袁克成这个鳏夫,然后便说她那嘎的是风水宝地,动不得,言下之意就是,你个老东西,想跟我过日子,就到我的一亩三分地来,所以袁野大伯乖乖地将家当搬到赤峰去了。

听三姨和小姑等人说,老俩口日子过得十分和美。老太太对袁克定百依百顺,侍候得跟大爷似的。都说袁克定这回再婚,算是掉到福窝里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