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无门无槛,愿者自来(2/2)
越是靠近九莲山越见香客匆匆,不宽的土路上车马行人往来交错,结伙搭伴,相互招呼,好不热闹。
九莲山前一条溪水逝向东南,溪水清澈、幽静,掩映着碧山,平添一股灵气。
下车步行,沿溪水向九莲山深处行去。
绕过几座丘峦,豁然见大小寺院十数余零星散落在群山之内。
而南少林在这一众寺庙里尤为显目。九峰如莲瓣,少林如莲心,九峰环抱,其坐落于莲蓬中央。可是,和周围寺院的墙红瓦亮、金光灿灿相比,少林寺灰墙土瓦、矮殿低房,一副破旧模样。
虽是如此品相,但却见香客鼎盛,烟雾飘摇,蔚为壮观,非是其它寺院可比,九峰间人流往来也大都是少林的客人。
行至少林寺外,见其院墙甚是低矮,只齐成人胸口,石墙五彩斑斓,所用石块各式各样,有普通山岩也有圆润、光洁的鹅卵石,有方正砖块也有珍宝怪石,甚至有羊脂美玉镶嵌其中,令人啧啧称奇。
院门不大,却没有门槛和门板,只余枯木门框上安放着稻草门楼。院内大雄宝殿面南而立,殿内供奉着释迦摩尼如来坐像,大殿两侧和左右偏殿亦各有诸佛与众菩萨供奉,众香客各自参拜,秩序凛然,无人喧哗吵嚷,一派平和安详的氛围。
大雄宝殿内佛像底下,左右两旁各有少林僧侣。
佛像右侧是一个中年和尚,身穿补丁摞补丁的僧袍,赤橙黄绿,黑灰相称,色彩纷杂,僧衣本体应该是由多块碎布拼接出来的百衲衣,却因常年浣洗而微微泛白,使这许多色彩趋于和谐,不再有杂乱感。一双四处破洞的僧鞋也是极为显眼。
这身穿百纳僧袍的中年和尚身形高挑,面目慈悲,嗓音舒缓,独自合掌立于佛像身侧,为前来咨询的过往香客解惑。
佛像左侧是一位老僧与香客对桌坐着,老僧正用“望闻问切”认真给人瞧病,老僧身旁有数位青年僧侣站立观摩,桌前香客身后的候诊队伍排得很长,基本每位患者身边都有几位家人陪同,三五成群,满脸愁容中带着依依期盼。
老僧只管瞧病,老僧每看完一个病人并不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周围众弟子一一看过,对病症和治疗方法进行发言讨论后,老僧才给出评价和最终的诊治方案。之后不管是开药方还是针灸、拔罐、按摩,都由弟子到一旁代办。
这个佛像左侧的老僧和一众弟子们的穿着与佛像右侧那名解惑众生的中年和尚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无非是老僧的僧袍补丁更密些、颜色更淡些,年轻僧侣的僧袍略显鲜明。
我们四人入寺一一礼拜过诸佛与众菩萨、罗汉,等到那名为众生解惑的中年和尚空闲下来,便近前向他打听“红叶禅师”的所在。
“阿弥陀佛。无用寻他别处,禅师自在身边。”和尚言道。
“在哪?我身边?我身边除了你之外并没有其他僧人啊?”我疑惑道。
“和尚休打哑谜,直说便是。如此曲曲歪歪,好不痛快。”船夫说。
“难道,大师便是红叶禅师?”露婉兮问道。
“红叶禅师圆寂了?”风清扬愣了半天惊叹道。
“施主所言差矣,师伯就在你们身后,那个给人看病的老头便是了。”和尚悠哉悠哉地说。
我们对此“禅辨”甚是无语,十分默契地转过身,不想再与这和尚对话。直直走向那正忙于看病的老僧——红叶禅师。
哪料,我们刚刚掠过桌前的候诊长队来到老禅师身侧,便被一名年轻和尚拦下,灰溜溜的撵到队伍最后面,老老实实排队等候去了。
“几位施主何事?”那可气的和尚问道,这和尚大概就十八九的样子。
“特来拜访红叶大师。”风清扬答。
“找师父何事?”和尚问。
“治病。”风清扬答。
“那还请几位施主到后面排队去!”和尚愤怒地指着长队后面大声说。
于是,在百十号患者及家属的异样目光中,我们这四个没有素质的插队人红着脸缩到了队伍最后,再不敢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