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阴身阳体严世蕃 > 第三幸 大殿巨碑

第三幸 大殿巨碑(1/2)

目录

次日一早,严世蕃就听到前花园有人在做事,起床洗漱了一番,严世蕃就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道人正在指挥着几个男佣挖土,见严世蕃到来就迎着逍:“大官人,地下大殿入口就在此处,这里不方便,大官人到后园去歇息,中午时辰到了就着人来叫。”

严世蕃看到泥土遍地,确实不方便,就走到了后园观鱼亭去看游鱼嘻戏了。

观鱼亭有现成的桌子和櫈子,仆人见了严世蕃就主动问道:“公子爷要茶点么。”严世蕃点点头。

不久仆人悄悄送来了茶点,严世蕃围着鱼池转了一圈,又回到观鱼亭坐下饮茶吃糕点,看着鱼池中的鱼自由自在不停地穿梭嘻戏,严世蕃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那个自由自在的年代。

国子监是当时明朝的最高学府,凡是能进入国子监之人哪个不是青年才俊,哪个又不是凤毛麟角。按朝廷规制只有受恩荫的朝廷二品大员子弟及皇亲国戚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学习。这是铁律没有例外,哪怕就是富可敌国的富豪子弟也是没有资格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何况国子监读书毕业后是可以不经科考就能直接做官的。

记得当年严世蕃他阿爹官拜南京礼部尚书,从二品官职受恩荫严世蕃就可就读于京城国子监。那年有资格参加会考的共八百多人,而实际通过考核后入国子监的就不到一百人。

严世蕃是四科全优进国子监读书的,当时的朝廷礼部尚书夏言是同乡,严世蕃在京城夏言也是给予了颇多的照顾。

严世蕃从小就聪明绝顶,他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加之他还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在国子监读书时当别人用十二分的努力他就只用三分,当别人还在起早贪黑专心苦读时他就在到处游玩和睡觉,到了参加考核时他可以把别人甩上三条街,那时人们就称严世蕃其人是鬼才了。

国子监毕业后严世蕃就调任左军都督府任都事,正六品官职。而那些饱学之士科考中进士后初次做官也就是七品而已,所以严世蕃同他们比起来就很有优越感,而当时严世蕃也不过二十一岁。

做官当差后严世蕃凭着办事讲求效率而赢得了上官们的青睐,加之严世蕃做事得体、圆滑,哪个上官见了又不喜欢,何况他还有一个当南京礼部尚书的阿爹和朝廷礼部尚书的夏叔叔,哪个又能奈何他。

严世蕃从小就养成了放荡不羁的习惯,他的资本就是办差做事很有成效,别人往往要几天才能做成的事他一天就搞定了,就冲着他的办事风格和办事效率,上官们对他有时也很放纵,游山玩水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就这次到南昌来上官们也是由着他,给了他半个月外差让他来南昌办私事,严世蕃还在考虑回京城去后能办几件漂亮差事孝敬上官们。

一想到这个仓山庄园严世蕃默然了,接连不断地诡异事让他措手不及,好像一切都变了,严世蕃甚至都怀疑就是现在这个后园也是不同凡响,庄外是烈日当顶、炎热难当,而这里却是风和日丽微风拂面。

地下大殿地上庄园的格局是严世蕃现在就接受不了的一个现实,这样的设置格局可以说是违犯了常规。就地面上这个庄园如此舒服安逸是不是与地下那个大殿有牵连,严世蕃需要中午进去了就能知道。

离观鱼亭不远处有一个听雨轩,严世蕃也去看了一回,他发现这个后园的道路有些特别,不是按常人抄近路的原则修筑,而是像某种阵法式的。那些亭、台、楼、阁就像是一棵树上的花,道路是树枝,庄园的中轴线是树干,假山、草坪、花园等就是树叶,而树根就在前花的地下大殿入口。

还真是奇了怪了,严世蕃也不知道怎么自己就有这个想法,可能是诡异的事太多了,想出来的事也变得诡异。

临近中午严世蕃来到地下大殿入口,地道口早已挖开,旁边放着几个厚重的青石板,青道人就在洞口旁设置了一个什么道家法阵,拿着一柄青色木剑挥舞着,地上还燃着香蜡纸符,烟雾缭绕,一片狼藉。

严世蕃到了后道人就停止了舞剑,从法阵中拿出一只火把点燃递给了严世蕃说道:“大官人去吧,有大造化等着你。”

严世蕃知道道人不愿多说,到此时严世蕃也知道由不得自己了,就毫不犹豫地向地道口走去,他要看看有什么样的大造化在等着自己。

到了甬道,温度骤然下降,严世蕃不觉打了几个寒颤,他记得这个向下的斜口走了好久,估摸着他到地下都有五十米深了。在这里阳光己透不进一丝一毫,只有火把的光亮能照射到前方几米远处。

一条甬道没有多长,一道石门挡住了去路,严世蕃上下左右查看也找不到开启石门的机关,而石门上一个青色手掌印引起了他的注意。

耍开启石门就必须找到机关,而这里最明显的就是这个手印,如何用手印开启机关使严世蕃无计可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